当前位置: 首页>> 建言献策 > >正文

弘扬乡村优秀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来源 : 政协清远市委员会 发布机构 : 政协清远市委员会 日期 : 2019-1-21 10:51:00

弘扬乡村优秀文化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袁志武委员(代表民盟清远市委员会)发言

 

   中华文明植根于广袤大地,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许多多的乡村文化,都是经过代代传承、历经岁月淘洗,去粗存精、向上向善的优秀文化,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复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201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乡村文化将与乡村产业升级、社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提升等要素互为表里,共同完成乡村振兴的时代使命。“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只有塑造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思想文化体系,打造文化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让村民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精神乐起来,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实现。

一、清远市乡村优秀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

   (一)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清远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英德牛栏洞发现迄今 1 万年左右的稻谷“化石”;唐代韩愈、刘禹锡曾在阳山、连州等地为官,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传播到岭南;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培育了清远人艰苦奋斗、勤劳淳朴的精神特质。

   (二)钟灵毓秀的福地文化。清远是我国唯一拥有两大道教福地的地级城市。这些洞天福地,代表了道教提倡的“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传递了一种天人合一、以文化人的文化价值。

(三)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清远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人口主要聚居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敬天爱人,合众亲人的文化特质。

(四)润物无声的村社文化。优秀的乡贤文化与廉洁的家风文化相互渗透,无形中培育了族人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化人育人的精神品质。

(五)色彩斑斓的非物质文化。清远非物质文化精彩纷呈,色彩斑斓的非物质文化是先民留下的文化财富,蕴藏传统文化的精髓,表达了先民传承文明、启智创新的文化精神。

(六)包容开放的时代文化。清远是一座幸福之城、开放包容之城。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清远经验”,到如今清远“农综改”实践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表现了一种求新求变、幸福自由的文化价值。

二、清远优秀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意义

(一)推动人们追求真善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二)推动人们广泛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乡村振兴中自觉创造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发展。

(四)促进人们自觉传承乡村优秀文化传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风文明建设。

(五)提升清远地域文化的内涵实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中人们的生活幸福感。

三、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文化公共服务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文化投入与获得成效不成正比。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斥资巨大的文化公共服务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场所和设备闲置、被挪用,造成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下,无法真正便民、惠民、利民。二是文化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乡镇及村文化站(室)的文化专干配备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且大多兼职。三是乡村文化发展缺乏“生命力”。文化产品、活动输入困难,文化活动总量偏少、形式单一,文化产品供不应求,无法在乡村形成相应的文化氛围。

(二)乡村文化缺乏传承与创新

一是乡村建设中文化规划不足。乡村文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及时引导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保留和传承民居文化,文化元素失落于大拆大建中,模式呆板、千楼一面,乡村发展可持续性不足。二是传承后继乏人,保护亟待加强。传承人培养断层严重,民间艺人所剩无几。个别“非遗”项目传承人年老体弱,存在“人去艺绝”的危险,清远市“非遗”项目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如连南瑶族歌王、耍歌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唐买社公去世后,耍歌堂“非遗”项目的传承面临危机,亟待采取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不容拖延。三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校乡土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乡村学校对乡村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培养目标缺少对乡土文化的要求,课程内容脱离乡土文化背景,活动设计缺乏乡土文化因素。如连州市虽编有中小学乡土教材《美丽的连州我的家》,但囿于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等诸多因素,乡土文化教育被搁浅,乡土教材束之高阁,没有在中小学生群体中起到普及教育的作用。四是乡村旅游文化创新遭庸俗化。部分乡村旅游景点、农家乐、民宿等建设没有把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尺度,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五是创新发展缓慢,开发利用滞后。清远乡村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民间文化创新发展停滞不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六是乡村文化建设文化品牌打造意识不强。出现同质化现象严重,漂流、溶洞、温泉等旅游项目扎堆,但又缺乏特色;旅游配套管理跟不上,留不住游客,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旅游产品不多。清远作为我国唯一拥有两大道教福地的地级市,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福地文化旅游特色产品。

四、推进我市乡村文化振兴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乡村文化公共服务机制,提升乡村文化服务效能

一是实施文化阵地提升工程,理顺文化站的管理考核制。加强县级文化部门对镇文化站的人事资金阵地以及考核的直接管理,有利于更好对文化站的工作进行部署,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工作目标。二是建设一支传承乡村优秀文化的人才队伍,培育乡村良风优俗。以行政村为单位,依托退休公务员、教师、医务人员为主体,组建乡村文化艺术团体、志愿者队伍,使之成为文化工作先行者。三是以县为单位组织到镇村宣讲清远的乡村优秀文化,教育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以主人翁精神投入乡风文明建设。定期组织开展文化惠民、送文化下乡活动,疏通“送文化”下乡渠道,丰富“送文化”内容。

(二)传承优秀乡村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

一是统筹规划,创造乡村文化振兴新态势。提早介入并牵头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以保留乡村建筑文化为核心的全面规划。二是持续推进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创新文化产品。此外还要积极启动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从基础教育做起,提早、广泛培育非遗传承人,培养中小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兴趣。三是组织到中小学宣讲清远的乡村优秀文化,教育中小学生自觉传承乡村优秀文化传统。出台有关乡土文化教育的相关政策,明确将乡土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生的必须课程当中,协调各方以及财政支持等方面发挥作用来推动乡土文化教育的发展。学校要承担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主体责任,引导和教育中小学生自觉传承乡村优秀文化传统。四是乡村文化旅游要突出“乡味”。加强领导,更好地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谋划,加强对乡村文化旅游景点、从业公司等对象在文化方面的指导、审核与监管,避免出现恶俗和快餐式的景点。各县(市、区)要发展本地特色的民宿。岭南骑楼、瑶家吊脚楼、明清瓦房、农民闲置房等都可以作为民宿旅馆,努力做到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生态自然融为一体,提高品位质量。全力打造特色旅游名片,精心设计出能够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山水画景,体验农耕、农事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五是加大文化创意的培育,宣传介绍清远的乡村优秀文化资源的文化精神。继续发挥清远独创品牌“乡村新闻官”为乡村振兴鼓与呼的良好宣传效益,运用新媒体等信息化手段,通过打造“一本书、一部戏、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等模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清远优秀乡村文化。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价值的发掘和利用。力开展“非遗”文化宣传进社区活动,做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可分批次做好文化阵地建设和运行,在有基础的地区率先实行“一县一展馆”“一镇一展厅”“一村一展室”政策。六是挖掘和擦亮清远特色乡村旅游文化品牌,提炼“清远乡村文化精神”,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挖掘古驿道文化内涵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采用“古驿道+文化”“古驿道+体育”“古驿道+旅游”“古驿道+特色农业”等创新模式,活化利用沿线历史文化遗产,推进清远全域旅游带动沿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用差异化方式打造品牌,逐步开发民俗节日文化观赏项目。各县(市、区)可以将本地特色的传统习俗表演在定期或不定期在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乡村旅游点进行表演,如依托“中国农民丰收节”为载体弘扬乡村文化,举办我市各民俗活动的展演,农耕文化展览,民间传承工匠展示,地方特色活动展示等活动;还结合各地节日多的特点,逐步将“到某地过节”做成乡村旅游品牌,重点将当地特色传统习俗表演开发成游客体验型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游览乡村的同时,感受过节的特有氛围;还要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开发设计具有当地地标性的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

 

 

备注:

1、发言人:袁志武,市政协常委、民盟清远市委副主委,清城区政府副区长。

2、执笔人:张彦斌。

3、调研团队:陈建华、谭云格、黄毓峰、林超富、朱明、唐福喜、范云倩、蓝倩妮、唐峰、郑阳生。

主办:政协清远市委员会 承办:政协清远市委员会 粤ICP备12062619号

地址:清远市清城区人民二路18号

技术支持: 清远市志远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