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南岗排——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许文清
广东瑶族首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南岗排,坐落在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西南面海拔803米的高山上,坐西向东,背靠大山,周围有喀斯特奇峰拱卫,地形险要,气势恢宏。它又称行祥排,是连南排瑶的八大排之一(连南排瑶居住的地方,在明朝初期就已有“八排二十四冲”之称,排,即居住有数百户数千人以上的大山寨;冲,即居住有数十户数百人的小村寨),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瑶族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刘保元、盘承乾和广西瑶族研究学会会长张有隽教授等专家考证后认为,它是“中国瑶族乃至全世界瑶族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最有特色、保存最完整的瑶寨”。2005年9月,原云南省副省长赵廷光(瑶族)率北京、云南、湖南等地的瑶族研究专家、瑶族学者参观南岗排后,即为该寨题词“中国瑶族第一寨”。
现居住在南岗排的瑶民,主要有邓、盘、房、唐4个氏族。他们的祖先和其他排瑶先民一道,原来居住在湘江、沅江流域中、下游和洞庭湖一带地区,因遭受封建统治阶级压迫,被逼不断迁徙,约在隋唐时期先后从湖南道州等地迁徙到连南山区游耕,唐末宋初在此建寨定居。明末清初,为南岗排鼎盛时期,建有房屋700余幢1000多户7000多人,山寨面积达160多市亩。因其规模大、人口多,被誉为首领排。清康熙四十年,八排瑶起义反抗官府的歧视和压迫,翌年遭粤桂湘三省数万官兵的镇压,起义失败后,南岗排的许多瑶民被迫分散迁徙去望佳岭、猫坑、三排、九寨、盘石、马头冲等地另建寨定居。
新中国成立时,排上仍有500余户4000多人。近几十年,国家逐年拨款帮助瑶胞移民下山居住,现古寨只保留有300余人和368幢古宅。
南岗排瑶民勤劳勇敢,聪明能干。他们自在南岗建寨定居始,就一代接一代地开山不止,在斜坡平坝,他们开垦出耕地,种植旱粮;在高山陡坡,他们种上竹木,营造出一片又一片的森林(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前,这里古木参天,森林茂密);有水源的地方,他们依山开垦梯田,种植水稻。
为了抗击土匪和官兵的侵扰,南岗排瑶民先人在险峻的高山上建寨,聚族而居,山寨四处设防,壁垒森严。他们在明代修建的寨门、寨墙、石拱桥、石板道、石棺墓以及明清时期建的青砖瓦房等,虽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风貌犹存。
2008年8月,南岗排被广东省建设厅和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是年10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1月,经广东省文化厅组织专家评审,省政府发文批准,被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南方日报社组织的评选活动中,南岗排被评为“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并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评为“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9月,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列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瑶山风光优美壮观
南岗排自然风光优美壮观,山寨前是层层相叠的梯田,左边是茂密的森林,右边是陡峭的峡谷。登上山寨,凉风习习,花香阵阵,非常清净幽雅。远眺,天高云淡,群峰连绵,千姿百态,巍峨壮丽,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的一年四季风景变幻:春天,山花烂漫,百鸟争鸣,生机勃勃;夏天,草青林碧,蝉鸣啁啾,山幽谷静;秋天,枫红稻黄,桂花开放,满山飘香;冬天,雪花飞舞,银装素裹,分外妖娆。更迷人的是仲春时节,每当清晨日出,巍峨瑶山,白云缠绕,霞光闪耀,五彩缤纷,古寨在云海中时隐时现,宛如天宫瑶池,奇观迭出,美不胜收。游客进入这千年古寨,都会被这古老的建筑、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景所陶醉,能真正感受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感受到瑶族历史的悠久和瑶民顽强的生存精神,留下难忘的印象。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广东卫视、香港凤凰卫视、亚洲卫视以及韩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电视台先后到南岗拍摄瑶山风光和瑶族风情,向广大观众展播南岗排古老神奇的风采。
社会组织古老独特
南岗排的社会组织古老而独特,元代时,他们就建立起民主选举的“龙”组织和“瑶老制”,并逐渐形成了神圣而严厉的“习惯法”,至清代又设置了“瑶长瑶练”制,严密管理山寨。
南岗排内有唐、邓、房、盘四大姓氏,他们有严谨而深刻的姓氏文化,与姓氏相联系,南岗排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淳朴原始的求安求强意识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龙”组织。
所谓的“龙”,是指风水龙脉。古时候,瑶民将南岗排依山势纵向划分为三条“龙”,在每条“龙”的地势中间竖起一块石头,作为“龙”头,各姓氏就居住在“龙脉”上。东边的“龙”居住着唐姓,中间的“龙”居住着邓姓,西边的“龙”居住着盘、房两姓,这两姓人又东西两边分开来居住。过去,每条“龙”都有其首领,称之为“龙头”,即相当于族长,负责管理“龙”内部的事务。“龙头”每3年选一次。在连南排瑶中,“龙”的组织仅存在于南岗古排,其它瑶寨是没有的。站在“龙头”向下望,可以观看到全寨的风貌。
瑶老制组织,由天长公、头目公、管事公、掌庙公、烧香公、放水公、各姓瑶老等成员组成,是瑶民以血缘和地缘两重关系组织起来的、为维护社会秩序、组织社会生产、抗御外侮而建立的社会政治组织。瑶王是南岗排的最高首领,据史书记载,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在元朝至清朝道光十二年期间,他被称呼为“天长公”,清朝道光十二年后,被称呼为“瑶长”,瑶民和汉族人则称他为“瑶王”。瑶王掌管山寨内各项事务,处理各种纠纷,维护社会秩序,负责对外交涉等,遇有战争,则是排内最高的军事首领,大家都听从瑶王的指挥,只要瑶王一声令下,全排瑶民团结一致,视死如归,奋勇战斗,直至取得胜利。瑶王在瑶民中有崇高的威望,如遇有矛盾纠纷,大家都得遵从瑶王的裁决。南岗排的最后一代瑶王是邓卖尾八公。新中国成立后,邓卖尾八公作为瑶族上层人物,被连南县人民政府任命为县参事室参事,不久,被选为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和县政协副主席,并被推选为广东省少数民族参观团副团长,于1950年10月赴北京等地参观,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头目公每“龙”1名,共3名,他们是瑶王(天长公)的副手。他们除管理本“龙”内的事务外,还协助瑶王(天长公)侦察审理案件,组织缉捕、看管犯人,办理纠纷事务,并主持群众大会,传达瑶老决议,组织和领导公益劳动(如修路架桥等),按季节气候劝导农耕等。掌庙公负责看管盘古王庙和组织宗教活动;烧香公呢,逢节日和每个月初一、十五日负责到盘古王庙烧香祭祖;放水公分为管食水公和管田水公,负责管理南岗排生活用水道和农田灌溉的水源分配。上述的这些成员,都要由全排群众民主选举产生。所以有人戏言:现在我们搞村民委员会选举,是向南岗瑶胞学的,因为南岗瑶胞在元代就实行民主选举了。
清朝道光十二年,清王朝在排瑶地区设置了“瑶长瑶练”制,但瑶老制仍然根深蒂固地保留着,瑶长瑶练多由瑶老们担任,按照习惯法,严密管理山寨。由于管理严格有序,所以社会治安十分好,千百年来,瑶家山寨,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派祥和景象。
山寨古迹风貌犹存
南岗排作为连南排瑶最大的瑶寨,可以说,它反映了连南瑶族甚至中国瑶族古老悠久的传统文化,这里有古典的建筑民居群落、有原始的竹笕供水系统、有集体议事场所、有宋代建的石板街道、盘古王庙,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玩坡山、有明朝时修建的石棺墓和石拱桥、有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传教遗址等。
南岗古寨依山而建,房屋顺着山势密密匝匝排列在一起,往往是前面房子的屋顶和后面房子的地面平高。其间一条走廊过道。横街直巷,以石块铺路,把各家各户串连起来,形成瑶排的格局。
南岗排的房舍普遍分住宅、谷仓、柴寮3种类型。住宅大部分修建于明清时期,多是二层楼房(称吊脚楼)和平房,屋顶盖瓦,四檐翘角。由于瑶山木材充足,瑶家把又长又大的木材当瓦檐,伸延到门口1米多长,再把楼板伸出1米,用木条把楼板与瓦檐木条连接起来,将伸出的楼台(阳台)吊在屋檐下,形成风格独特的吊脚楼,山寨规模恢宏。向上望去,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古典建筑民居遍布山岗,庞大的建筑群仿如灰褐色的布达拉宫,镶饰在群山之中。古屋一律青砖砌墙,黑瓦盖顶,造型独特,极为壮观。
南岗排地势险要,原来有三道寨门和比较完好的寨墙,第一道寨门在古排的山脚下,建有烽火台;第二道寨门在山寨外一华里的地方,用巨石垒成;第三道寨门设在古排前面,山寨四周建有高6米、宽1米由巨大石头筑成的寨墙,寨门有粗木挡住,不经允许,任何人都进不了山寨。寨门寨墙的主要用途是用来防卫外来势力特别是土匪和官兵的侵犯。寨内的房屋建筑风格统一,布局整齐,街道工整,供水设施完善,处处遗留了明显的历史年代痕迹,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瑶族古寨群落遗迹。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南岗瑶胞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巧夺天工,在崇山峻岭中构筑了一幅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图景。
在南岗古排,至今还保留有“洪秀全传教屋”。据史料记载和查实,洪秀全在发动金田起义前,辗转数地,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三月十八日与冯云山经阳山白虎圩(今阳山黎埠)到南岗排,在此屋居住数日,宣传拜上帝教,发动瑶民反清,清咸丰十三年(1853),太平军进军连阳地区,瑶民们闻讯纷纷响应,支援太平军讨伐清兵。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当地有关部门根据有关史料和民间传说,在屋内陈列了数幅图画和用具,恢复当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在南岗排开展传教反清活动的情景。
南岗古排山脚附近,至今保存有两座明代瑶族石棺墓和一座明代石拱桥;其气势虽不算雄伟,却见证了瑶寨的悠久历史。
石棺墓位于南岗古排路边,两座均为夫妻合葬墓,高1.2米,宽1.7米,其中一座刻有碑文和楚人文化色彩的图腾;另一座刻有碑文没有刻图腾,据专家考证,均属明代墓葬。这两座石棺墓的两则碑文,一则刊刻此墓主男是唐法宽公一郎、妻是邓氏大娘,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10年)十月;另一则刊刻墓主男是唐法松、妻是邓氏法仙,修建于明崇祯十三年二月。两座墓的碑文刊刻了墓主“度戒”后使用的道教法名,说明至少在明代,道教就已传入南岗瑶排。
石拱桥位于南岗山下的芒东径冲。该桥筑于明代,桥长12米,宽5.8米,拱圆半径5米,单拱石砌结构。此桥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建筑不用石灰沙浆,全用石块干垒而成,虽经历数百年风雨和洪水的冲击,至今完好如初。过去此桥是前往南岗古排的唯一通道,左右是悬崖绝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攻”之险。古时在桥头建有第一道石(寨)门,并设有烽火台,遇有土匪或官兵进犯时,如关隘失守,便点燃烽火报警,通知排上瑶民作好抗击的准备。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拨款在古桥附近新建了一座水泥桥,故此石拱桥现在很少人行走了,但它作为文物古迹,见证着南岗瑶山的千年沧桑。
瑶族风情浓郁神奇
南岗排民风淳朴,瑶民诚实善良。长期以来,他们以“尊老爱幼、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路不拾遗、团结互助、扶危济困、守诺言、讲信用”为传统美德。他们最鄙视好吃懒做、贪生怕死的人。瑶家子女,不论贫富尊卑,自幼随父母上山下地,直到六、七十岁还劳作不止,自食其力。长期的勤奋劳作,锻炼了瑶族人民勇敢、粗犷、豪迈的性格,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南岗排向有“挨伙计”(结交朋友)、“认同年”(结拜兄弟)之习俗,他们真诚团结,一人有难,众人相帮;遇事相邀,一呼百应。今天,这些传统美德仍在不断发扬光大。
南岗排的婚俗很有情趣。自古以来,他们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同宗房姓不准通婚。新中国成立前,盛行不落夫家的少年婚习俗,其对亲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当男孩长到6—7岁时,父母亲就给他选择对象。物色到合适的女孩后,父母就亲自或请媒人上女家提出联亲,如女方家同意了这门亲事,男方就请先生公看黄历、算八字,选定良辰吉日,送给女家十几斤米酒、猪肉、豆腐,到女家吃一顿,算是认亲。这种形式比较普遍。
有一种是对婴儿亲。当婴儿(两三岁居多)有病或是身体虚弱,巫医医治不好时,其父母就选择“吉日”,背上孩子到彼此年龄相仿、属相相配的异性孩儿家,跟异性孩儿对婚。这种包办对婚形式非常简单,病孩父母征得对方家长同意,便将病孩背至对方家中洗澡(有的男女两孩同时共盆洗澡,俗称“夫妻澡”)。洗完澡,健康方父母留病孩及家长一起吃一餐亲家饭,然后装两竹筒水和米,给病孩携带回去。病孩父母对此视若珍宝、健康良药,每晚加点竹筒水给孩子洗澡,每餐拌些许米煮给孩子吃,直到用完为止。
另一种是指腹为婚。它有一定的局限性,仅在朋友或熟人间进行。指腹为婚一般由玩笑引起,其间经过双方承诺方能确定。一旦确定,双方都要遵守诺言,生下一男一女的,让其结为夫妻;如生下两个都是男或都是女的,则让其结为“伙计”(瑶语,即朋友),相互往来。
南岗排的少年婚,不论是那一种对亲形式,当孩子到10岁左右,双方父母就举行定婚仪式,由男方送几十斤猪肉、米酒、豆腐和两只鸡给女方家,宴请女方的亲友,征得舅父的同意,这门亲事就算定下来了。再过一段时间,男方选好良辰吉日,再送上几十斤猪肉、米酒、豆腐到女方家,请亲戚朋友吃一顿饭,就算完婚了。次日,新娘梳起“波黎”(瑶语,即已婚妇女)的发式,由亲属送到男方家去。
新娘到了男方家后,不和新郎同房,跟新郎的妹妹睡在一起。住了3天后,又返回娘家居住,直到十七、八岁后,再由男家领回去与丈夫同居。在未落夫家之前,如果女方有病,医药费由女方负担,如果病情严重,即将女子送回夫家。万一病故,埋葬费由夫家负担。在这期间,如果丈夫病死,这女子也要回夫家送葬,但不哭丧。以后她长大要结婚,不能再当闺女嫁,而当寡妇出嫁。
双方未同居期间,若大家对父母包办的婚事不满意,还可以用对歌或其他方式,另行选择伴侣。如果是男方不满意,便叫媒人带2斤酒去女家,说明原因,便可解除婚约;如果是女方不愿意,则要赔偿男方几次送礼的全部费用,方可解除婚约。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南岗排的青年男女与外界交往日益活跃,见识广阔了,思想观念不断发生变化,流传了千余年的排内“少年婚”习俗已被他们自觉革除,排里盛行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很多男青年娶了外地女子为妻;而女青年有很多远嫁外地,有的甚至嫁给了汉族人。只是认亲订婚和结婚礼仪仍流传。
南岗排的葬礼,隆重而奇特。山寨一旦有人身故,死者家属先在丧宅外鸣放铳炮三声,向全寨人报丧,接着派人向舅父等主要亲戚报丧。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闻讯便纷纷前来丧宅,帮助办理死者后事。报丧后,尸体由儿子或侄子(女者则由女儿或姐妹)用温水沐浴一番,换上预制的寿服,头戴皇冠型布帽,插上山鸡毛、各色纸幡,身上披挂各种形状的银牌、铃铛,然后把尸体扶坐在特制的“灵轿”上,用布条捆实,移放到灵堂里,让亲属及排里人吊唁。当晚,丧家请先生公(宗教活动主持者)来给死者念瑶经“打斋”,第二天即出殡。出殡时,尸体不放进棺材,而用“灵轿”抬。出殡这天,全瑶排的人都自动停止外出,来给死者送葬。沿途敲锣打鼓,不断燃放鞭炮、铁铳炮。如死者是先生公,要在“灵轿”上加一把椅子,其徒弟坐在椅上与死者面对面,不停地念诵瑶经,众人前呼后拥,将其俩人一起抬到墓地。出殡途中,还举行追黑面人仪式,即由1-2人在脸上涂满锅头黑灰油,头戴牛皮帽,身穿棉袄,手提一只猪头、一把大刀,走在前面不停地扮出怪动作,年轻人手持木棍、竹子追赶,一直追到墓地。
“灵轿”抬到墓穴前,由长子将死者背到棺材边,再由兄弟或女婿帮忙放入棺材中。死者入棺放入墓穴后,立即鸣放鞭炮和铁铳炮,向死者作最后的告别。南岗排至今仍保留着这种奇特的丧俗。
南岗排的民间文艺丰富多彩,瑶民能歌善舞。长期以来,流传着许多的神话、传说、故事、瑶歌等。节日时,瑶民盛装打扮,吹牛角、打铜锣、唱瑶歌、跳长鼓舞,山寨一片欢腾。南岗排的宗教活动,主要有祭祀、挨旦堂、打阎罗、丧事打斋、安龙、求雨、除秽、架桥、请神驱鬼等等,充满神秘色彩。其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二月二“开耕节”、三月三“起愿节”、六月六“尝新节”、七月七“开唱节”、十月十六“盘古王节”以及“耍歌堂”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民俗活动。
“挨旦堂”,瑶语,又称“旺歌堂”、“大传”,汉语称为“打道箓”,是连南排瑶一项最隆重最盛大的祭祖度戒宗教活动。每隔18年或20年举行一次,多在农历十月后以各姓、各房族为单位举行,在南岗排也盛行。“挨旦堂”的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祭奠亡故的先人;二是为在世的人取“法名”;三是让参加者“过州”,接受宗教洗礼。
“挨旦堂”开始之前,要按先生公择定的日子,举行“写申疏”、“祭祖”、“检法名”、“砍州竹”、“封斋”等一系列活动。全房族人必须吃7天素食,才能正式开始“挨旦堂”。“挨旦堂”一连举行3天。
第一天的活动是“接公入坛”,即参加者去盘古王庙把祖先偶像抬至设在本姓或本房祠堂的临时斋坛,同时为上次“挨旦堂”以来新亡故的先人立神位。当天,还举行“把堂”、“收金”、“收百兽”、“请公”、“开光”、“法牒”、“兵床”等一系列宗教仪式。这晚,检法名者留宿祠堂,先生公通宵达旦念瑶经。
第二天的活动是“过州”,即“检法名”者在先生公和舅父的带领下,到“歌堂坪”上串走预先用81支竹子插成的“九州城”。过完“九州”后,亲戚朋友各送一块红布披在“检法名”者肩上,称为“挂红”,并燃放鞭炮,以示祝贺。
第三天的活动是先生公带“检法名”者到野外焚烧“封纸”竹笼(施济给祖先鬼的钱物),并将祖先偶像抬回盘古王庙供奉。完成这些仪式后,先生公念瑶经和焚烧“开斋疏”,人们便可以开斋吃荤。各家杀猪宰鸡,大摆筵席,宴请宾客。至次日早上,先生公将“检法名”者的“法名”填进家谱,“挨旦堂“活动即告结束。
瑶民认为,未参加“挨旦堂”度戒的人,生前没有神兵保护自己,死后不能立神位、上神龛,变成了野鬼。因此,建国前每个瑶民都必须经过度戒,请先生公择定法名,接受称之“过州”的宗教洗礼。“挨旦堂”活动期间,瑶民们身着盛装,倾寨而出,敲锣打鼓,鸣放铳炮,场面盛大,极为壮观。过去“挨旦堂”有许多禁忌,如有的瑶排不准外族人进祠堂观看。现随着社会发展,瑶民的观念有了改变。外族人如果有机会到举行“挨旦堂”的瑶家做客,瑶家会把他作为贵宾来招待。
千年瑶寨得到保护和开发利用
追踪历史,崇尚自然,返朴归真,乃当今社会的一大潮流。为了保护南岗千年瑶寨,开发利用瑶族历史文化,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提高瑶族群众的经济收入。2002年,连南县委、县政府在省政府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资近1500万元,修通了到南岗排10多公里的水泥路,同时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排的寨门、寨墙、盘古王庙、石棺墓、石板路、古屋等进行了修复,并增设了观光亭、牌坊、停车场等旅游设施,将南岗千年瑶寨开发成为“广东省民族风情旅游”的热线之一。2006年,南岗排被评为清远市“十佳景区”和清远“八景之一”;2012年11月,被驴友评为“中国十大必去的古村落及广东十大适宜自驾游的地方”;2012年12月,被评为国家级4A景区。南岗古寨自2003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前来观光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与日俱增,每年接待中外游客300多万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辐射带动了景区所在镇2万多瑶族群众脱贫奔康,拉动了连南县第三产业发展。目前,连南正凭借广东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东风,加大对中国瑶族第一寨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已着手申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南岗这个古老而神奇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将焕发更绚丽的光彩!
(许文清,作者系全国瑶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民族研究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