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局势
连县(今连州市)、连南、连山、阳山四县地处粵北山区,是汉、瑶、壮等民族聚居的地方,山势险峻,偏处一隅。由于这些地方离解放军野战部队进军路线较远,解放广东战役时野战军无暇顾及。国民党残部逃聚于此,与当地国民党武装势力勾结,大肆叫嚣“反共复国”。至1949年10月,在连阳四县的国民党武装有:李楚瀛建立的“中国反共救国军第九军”约6000多人;从坪石等地退下来的第十七交警总队和三十九军、六十三军、广东保安旅等部队的残部,共约7100余人。其中交警部队是国民党军统局的特种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
国民党广东省第五行政区专员、保安司令兼连县县长李楚瀛,恃有国民党交警部队和其余部队的撑腰,将连阳四县的自卫队、保安营、联防队等地方武装编组,成立“中国反共救国军第九军”,李楚瀛为中将军长,下辖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3个师9个团,共6000余人,后又将英德西部地区的国民党武装合编为二十八师,妄图以连阳四县及英西为基地,继续扩军备战与解放军周旋,建立“反共游击根据地”。李楚瀛,又名李成就,1904年出生于连南三江镇,黄埔一期,曾担任第三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八十五军中将军长、第五兵团副总司令等。解放大军进军连阳之前,曾2次写信劝李楚瀛和二十七师师长兼连阳县县长李谨彪等投降,他们身边也有官员主张举事起义,但他们执迷不悟,顽固拒绝。
1949年10月中旬,连江支队奉命到韶关接受整编。10月21日,支队领导向粤湘边纵副司令员黄松坚、北江地委书记伍晋南报到,并汇报了支队和小北江地区的情况。连江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周明被任命为刚成立的广东军区北江军分区副司令员(北江军分区司令员为黄业,副司令员周明、黄金奎,副政委袁鉴文,参谋长黄云波)。此时的连江支队共有九个团一个大队,合计5593人。11月,北江军分区决定,将连江支队主力团(由一、二、八3个团合编成)改编为北江军分区第十二团,下辖5个营和2个连(队),由戴耀任团长,吕广光任副团长,蔡雄任政委,牟政节任副政委,康正德任政治部主任,梁础任参谋长;将连江支队四团和六团改编为北江军分区暂编第三团,团长兼政委王式培;将连江支队三团改编为清远人民保安团,团长兼政委苏陶;而连江支队五团(团长梁天培、政委张彬),七团(团长肖怀义、政委肖少麟),十团(团长兼政委黄孟沾)暂不调整,保留原番号,留驻连阳地区。连江支队整编后,新编的北江军分区十二团更换装备军装,开往乳源集训待命。其余各部加紧做解放连阳的准备和搞好建政工作。
解放连阳四县战役的部署
1949年10月下旬,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四十八军和北江军分区决定发起解放连阳战役。为统一指挥这场战役,成立前线指挥小组,由四十八军一四三师参谋长王中军、政治部主任吕琳、连江支队同令员兼政委周明三人组成,参加解放连阳作战的部队总兵力约3000人。前线指挥小组制订了分北、中、南3路进军连阳的作战计划:
北路军由第一四三师第四二八团和第四二九团两个营,以及连江支队第七团组成,由第四二八团团长李洪元指挥,连江支队第七团团长萧怀义为副指挥,从湖南宜章黄沙堡经连县周家岱、天光山,直插连县东陂镇,待消灭当地国民党军后,随即进军三江,占领三江后背山鹿鸣关,堵住国民党军窜逃连山的退路,然后掉头围攻三江,解放三江。
中路军由北江军分区第十二团和野战军第一四三师第四二八团1个警卫连,以及连江支队第十团组成,由王中军指挥。部队从乐昌坪石出发与第十团会合后,直扑星子歼灭国民党军,接着急速进军,包围攻击连州城。若国民党军弃城逃走,则立即跟踪追击,务必将其主力歼灭。
南路军由野战军一四三师机关炮营和北江军分区暂编第三团(由连江支队第四团和第六团一部整编而成)与清远人民保安团(原连江支队第三团)组成,由北江军分区参谋长黄云波指挥,从英德到阳山,与连江支队第五团会合,经大朗、黎埠插到三江之南,堵住国民党军逃往瑶山的道路,然后3路合围,聚歼国民党军主力于连州与三江之间。
攻击的主要目标是集结在连县与连南三江的国民党军总指挥部。首先要摧毁其首脑要害部位,分路并进,将国民党逃向瑶山或阳山的道路堵死,合围于三江小平原,然后以优势兵力消灭之。
来源:《档案叙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