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各地解放史录
朱小兵
(连江支队三团笔架山根据地)
1949年1月17日,中共粤赣湘边军事委员会决定:将江南、江北、九连、滃江、五岭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属部队统一改编,执行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全区民众起来,配合大军行动,在敌人之溃退路线上截击、袭击、扰乱敌人,并尽一切可能支援大军。2月,活动在五岭地区的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二支队”(简称北二支),司令员黄业,政委张华,北二支主要在韶关地区活动。4月,活动在滃江地区的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简称北一支),司令员兼政委何俊才。北一支在英德、佛冈地区活动的部队有二、四、五、六团和独立第五大队。
此前,中共粤桂湘边军事委员会已下令将清远、阳山、连县、连山、连南、乳源七个县的武装力量整编,并成立了连江支队、绥贺支队和桂东独立团。1949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粤赣湘边纵队连江支队”(简称连支)发表成立宣言,正式对外公开番号。连江支队司令员冯光(牺牲后由周明任司令员兼政委),政委周明,副司令员马奔,副政委蔡雄,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炎光(后为陈奇略)。连支下辖一团(飞雷队)、二团(火箭队)、广(宁)四(会)清(远)边大队、英(德)清(远)边人民解放大队、连阳起义部队等。人数从成立时的900多人发展到5593人,建立起拥有80万人口的解放区,控制了除上述县城以外的约三分之二的游击活动区。
这时期,广东各地的人民武装得到迅速发展壮大,解放区和根据地连片发展,全省多数乡村已获得解放,近三分之一地区已建立了人民政权,为南下解放军进入广东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时国民党华南地区军政长官余汉谋按照蒋介石“巩固粤北,确保广州”的部署,纠集由闽、赣逃粤的胡涟、方天等残部11个军的15万人,在广州地区的东部、北部设置了三道防线,做最后的顽抗。
9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四兵团和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挥戈南下,于9月24日、25日越过赣粤边界进入粤北,正式打响了解放广东的战役。
一、英德县解放
在解放军野战部队入粤打响解放广东战役的前后,活动在英德、清远交界的连江支队第四团,全面向地方反动武装展开政治攻势和军事攻势,张贴《约法八章》和《劝蒋军书》等宣传品,并直接向反动武装劝降,争取了横石圩警察所全部警察投诚,促使西牛自卫中队、黎溪乡自卫大队等90余人投降,瓦解了多处反动据点。9月底至10月初全歼水边自卫中队一个小队,伏击并全歼高田自卫中队一个小队,袭击黎洞圩,追剿同升乡自卫中队残部,摧毁西牛禾仓弯据点。同时发动民兵封锁通道,堵截敌人的散兵游勇。在此期间,第四团共歼灭国民党武装力量近1000人,缴获武器一大批,解放了水边、横石、大洞、鱼咀、黎洞等乡镇及英东地区的7个乡,建立了英东县人民政府。
10月10日凌晨,刚刚解放了曲江(韶关)城的解放军第二野战四兵团第十五军挥师南下,其45师向英德县城和英德火车站发起攻击,经过四小时激战,歼灭国民党第三十九军91师一个团部和两个营,晚上10时,野战军乘胜追击,歼灭守卫英德县城和火车站南面遥步大铁桥的国民党部队一个营和一个团,英德宣告解放。10月12日中共英德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成立,林名勋任县委书记兼县长,李冲、欧阳源任县委副书记,李冲、李拨才任副县长。10月13日上午,第十五军41师从乳源向英德西部进军,连江支队第六团一部随军进发,当天中午到达石霞村,与石霞村武工队会合,下午进入浛洸镇,解放了英西第一大镇。
连江支队第四团在配合解放了英德县城的战斗后,继续追歼南逃敌人,并与十四军41师和连江支队第六团一部会师,不断截击敌人。第四团向野战军介绍了清远的敌情,为野战军作向导并通知在横石、高田的部队随军向清远进发。10月中旬,配合野战军进攻岩下村,全歼敌80余人,10月下旬,相继解放了九龙、黄花、西牛等乡镇。
二、清远县解放
在野战军进入清远前夕,连江支队的部队已在清远地区展开了攻势,以配合野战军。10月5日,连江支队四团独立第一中队设伏全歼高田乡乡长兼联防中队长潘子彬及联防队员30余人,8日解放高田。12日太平乡乡长曾长率部起义。
此时,驻守清远地区的国民党部队为第十三兵团二十三军两个师及保四师一部,采取宽大正面纵深配置的移动防御,以迟滞野战军南下,掩护广州之敌西逃。进军清远的解放军部队共有四路,第一路为二野四兵团第十四军40师二个营。10月12日傍晚,部队从英德以南连夜乘船沿北江南下,奔袭清远,拖住敌人,待主力到达后协助歼灭清远之敌。13日拂晓,部队前进到旧横石登岸,与国民党军遭遇,立即投入战斗,歼灭正在吃饭的一部敌人后继续南下,进至长铺、后岗村一带,国民党军两个营兵力反扑,被击退,俘虏200余人。从俘虏口中获悉,国民党23军从江口败下来的部队正聚集在清城郊区,即向清远县城进发,并占据了有利地形与敌对峙,待主力部队到来;第二路为第十四军40师主力部队,部队从陆路进军,13日上午进至旧横石、江口一带,对国民党军展开攻击,击退其2个师的阻击,继续向清城进军,并与先期到达的40师先头部队会合,进攻清城。当野战军冲破缺口,占领后岗和城北高地后,国民党军仓惶弃清远县城向西逃走,傍晚野战军进城。第三路为四兵团第十五军45师,该部于13日中午渡过潖江,下午2时,在源潭击溃国民党39军的 2个师阻击,俘虏1000余人,之后该部未参加进攻清城,而是向花县方向追击;第四路为粤桂湘边纵队的部队,粤桂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梁嘉亲自率领连江支队第三团于13日上午从清远太平洞向清远县城进发,下午到达回澜,与正在南逃的国民党23军残部遭遇,由三团长苏陶在前线指挥战斗,经一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一个营部和一个连,俘虏副营长以下68人,武器一批。13日傍晚,粤桂湘边纵队部队赶到清远县城,与野战军第十四军胜利会师,并举行入城仪式,清远宣告解放。当日,边纵组织了清远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苏陶,副主任冯华。14日,边纵部队与秦皇山的民兵、三坑武工队会合,解放三坑圩和山塘圩。10月20日,中共清远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成立,云昌遇任县委书记兼县长,李海涛、苏陶为副书记,黄信明为副县长。
三、佛冈县解放
在野战军进入佛冈前夕,佛冈的地方部队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一支佛冈独立第五大队和北一支第六团,两支部队英勇善战,展开了对国民党的攻势。1948年已分别成立了青潭乡人民政府和黄花乡人民政府。1949年4月,四九乡解放,成立四九乡人民政府。6月,迳头、白石、观石、大陂相继成立乡人民政府。9月3日,解放汤塘圩。9月20日,成立中共潖江县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北一支六团团长黄信明任县委书记兼县长。10初,解放军南下工作团李海涛、单德成等到达潖江汤塘,指导北一支第六团成立支前司令部,黄信明任支前司令员,同时,周辉等到达佛冈二区,在大陂成立佛冈支前司令部,周辉任支前司令员。
1949年10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第43军127师从翁源出发,经过一昼夜70多公里急行军,于10日下午4时到达佛冈县城北部。此时据守在佛冈县城的是号称“钢铁团”的国民党第39军103师307团和一个地方保安营共2000余人,在县城南北两面山地构筑坚固的工事,准备死守。解放军127师发挥近战夜战的特长,迅速对国民党军实施分割包围,奋力全歼。战斗从10月11日早上至12日黎明,不到24小时,共毙伤国民党军官兵500余人,俘虏1000余人,缴获各种枪炮1000余件和大量的弹药物资。解放军牺牲56人,负伤170余人。国民党军残部向南溃逃。佛冈县城宣告解放。10月14日中共佛冈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成立,周辉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同时,撤销潖江县委和潖江县人民政府。
四、连阳四县解放
连县(今连州市)、连南、连山、阳山四县地处粤北山区,是汉、瑶、壮等民族聚居的地方,山势险峻,偏处一隅。由于这些地方离解放军野战部队进军路线较远,解放广东战役时野战军无暇顾及。国民党残部逃聚于此,与当地国民党武装势力勾结,大肆叫嚣“反共复国”。此时在连阳四县的国民党武装有:从坪石等地退下来的第十七交警总队和39军、63军、广东保安旅等部队的残部,共约7100余人。其中交警部队是国民党军统局的特种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国民党广东省第五行政区专员、保安司令兼连县县长李楚瀛,自恃有国民党交警和其余部队的撑腰,将连阳四县的自卫队、保安营、联防队等地方武装编制,成立“中国反共救国军第九军”,李楚瀛为中将军长,下辖25、26、27三个师9个团,共6000余人,妄图以连阳四县为基地,继续扩军备战与解放军周旋,建立“反共游击根据地”。李楚瀛,又名李成就,1904年出生于连南三江镇,黄埔一期,曾担任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85军中将军长,第五兵团副总司令等。解放大军进军连阳地区之前,曾两次写信劝李楚瀛和27师师长兼连阳县县长李谨彪等投降,他们身边业由官员主张举事起义,但他们执迷不悟,顽固拒绝。
1949年10月中旬,连江支队奉命到韶关接受整编。10月21日,支队领导向粤赣湘边纵副司令员黄松坚、北江地委书记伍晋南报告,并汇报了支队和小北江的情况。
在连阳战役发起前的10月底,连江支队10团在宜章县黄沙堡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四兵团的一个师会师,向野战军报告了连县大路边地区的敌情。11月初,二野四兵团部队决定消灭盘踞在大路边地区的国民党交警第十七总队。11月5日拂晓,战斗开始。二野108团从大路边北面发起主攻,连江支队10团控制村前制高点红磊顶。敌从村前冲出,连支10团居高临下向敌人射击,敌向连支10团猛攻,战至下午三时,连支10团撤出红磊顶,到大塘村向野战军报告情况。野战军通知黄沙堡的部队支援。晚上7时,增援部队赶到,用炮兵轰击敌人,夺回两至高山头,国民党交警部队败退,向星子方向溃逃。在战斗中,大路边村的民兵和群众踊跃支前,组成300多人的担架队和80多人的送饭队,对战斗顺利进行支援很大。此战役毙伤敌100余人,俘3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我军牺牲48人(其中连支10团2人),数十人员伤。
解放连阳战役指挥小组制定了以下的作战方针和部署:攻击的主要目标是集结在连县与连南三江的敌总指挥部。首先要摧毁敌首脑要害部位,分路并进,将敌人逃向瑶山或阳山的道路堵死,合围于三江小平原,然后以优势兵力消灭之。根据这一作战方针,决定分北、中、南三路向连阳进军。
连江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周明被任命为刚成立的广东军区北江军分区副司令员(北江军分区司令员为黄业、副司令员周明、黄金奎,副政委袁鉴文,参谋长黄云波)。此时的连江支队共有九个团一个大队,共5593人。11月,北江军分区决定,将连江支队主力团(由1、2、8三个团合编成)改编为北江军分区第十二团,下辖5个营和2个连(队),由戴耀任团长,吕广光任副团长,蔡雄任政委,年政节任副政委,康正德任政治部主任,梁础任参谋长;将连江支队4团和6团改编为北江军分区暂编第三团,团长兼政委王式培;将连江支队第三团改编为清远人民保安团,团长兼政委苏陶。二连江支队5团(团长梁天培、政委张彬),7团(团长肖怀义、政委肖少麟),10团(团长兼政委黄孟沾)暂不调整,保留原番号,留驻连阳地区,连江支队整编后新编的北江军分区十二团更换装备军装,开往乳源集训待命。其余各部加紧做解放连阳的准备和搞好建政工作。
1949年9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48军和北江军分区决定发起解放连阳战役。为统一指挥这场战役,成立前线指挥小组,由48军143师参谋长王中军、政治部主任吕琳、北江军分区副司令员周明三人组成,参加解放连阳作战的部队总兵力约3000余人。
12月初,解放连阳战役开始。指挥小组按预定的作战计划,部署对敌发起进攻。
北路方面:野战军四二八团于12月3日从乐昌乘火车出发,到坪石后步行往宜章黄沙堡,4日,与连江支队七团会合,5日晚到达蚊子冲,然后兵分两路。第一路由四二八团团长李洪元和连江支队第七团团长肖怀义、政委黄漫江率领主力于天光山经洛阳从东面直奔东陂。第二路由连江七团的黄振、吴年、黄雄率领两个连配合四二八团俆副团长率领的该二营,绕道黄洞山从北面插到东陂。第一路连江支队七团先头部队在洛阳山拿下敌自卫队山头岗哨,缴枪12支,接着于大营村在四二八团接应下,迫使敌自卫队李雪亭率队缴械投降,缴获机枪1挺、长短枪40余支。部队于当天连夜直出旗王岭,围攻东陂镇。东陂守敌狼狈向连州溃退。连江支队七团留下少数武工队,与民兵一起驻守东陂,主力则协同四二八团于同日经西岸向三江推进。在进军途中的岩水村围歼敌交警一个小队,缴轻机枪1挺、步枪20多支,俘敌32人。北路的第二路部队从天光山经桐木冲于6日上午到达黄洞山,获悉前面丰队梁家水村驻有从湖南临武溃退下来的敌交警600余人,决定先歼灭这股敌人,为继续前进扫清道路障碍。
梁家水村三面环山,南边是一片田野,一条小河从村的东边流过。村内有座大祠堂,是敌交警部队队部驻地。村的东、西、北三面都建有炮楼,形成交叉的火力网,村后岭岗是一片密林,设有敌前哨阵地,居高临下,控制全村。根据这一敌情,解放军决定分三路围歼敌人:西路四二八团副连长赵延贵率一个连,连江支队七团三连连长黄雄带一个排,从岩塘背南下,迂回到龙形洞,切断敌西逃之路;另一路由四二八团派一个连在仙人巅脚从东面包围梁家水;主攻的一路由四二八团余副团长指挥,连江支队第七团第一营营长黄振协助,率四二八团一个连、连支七团两个排,由村北面桥头沿河分两路纵列直扑梁家水村,开展正面进攻。西路部队首先在龙形洞后山与敌军后卫接上火,激战半小时,击溃了敌人,占领龙形洞。从正面进攻的两路部队,以猛烈的攻势,迫近村前,打垮了正在吃饭的敌警戒排后,迅速从西、北、东三面对敌形成包围圈。6日下午发起总攻,敌交警退路被截,拼死顽抗,解放军奋力进击,至傍晚攻入北门巷和半边街,夺下炮楼。敌盘踞在总部,以祠堂东侧的小河为界,与解放军形成对峙状态。天黑以后,解放军发挥近战、夜战本领,从西面突入敌阵,与敌人展开巷战,由街头到小巷,逐房突破,逐街跃进,枪炮声,手榴弹声,呐喊声,响彻夜空。经过几小时激战,把敌人分割包围在几个狭小阵地内,切断其相互间的联系,随即进行政治攻势,向敌指挥机关发出最后通牒,限令他们在30分钟内缴械投降。与此同时,解放军通过群众找来大量的辣椒粉和石灰,包扎在手榴弹上,一批一批地投入敌指挥机关的大祠堂内,石灰和辣椒粉随着手榴弹的爆破,烟尘腾起,里面的敌人有的被炸死,有的呛得泪水鼻水齐流,咳嗽不止,哭喊连天。顽固的敌人支持不住,只好于7日凌晨从窗口竖出白旗投降。其余据点守敌得知总部投降,也纷纷放下武器,战斗全部结束。此战,共毙伤敌200余人,俘交警部队上校队长李学忠以下官兵440多人,缴获轻重机抢33挺、炮2门、长短枪400余支。解放军牺牲副连长赵廷贵以下22人。
梁家水战斗结束后,北路部队在东陂会合,留下一部分继续清剿东陂一带残敌,主力则从东陂下西岸、石角,直插李楚瀛老巢连南三江。7日下午开始围攻三江城,8日凌晨攻陷三江城。战斗中击毙敌营长莫家铨等多人,全歼国民党守城部队二个连,国民党连南县长陈国良等被俘。连南县城三江获得解放。1950年5月16日,连南县人民政府成立,成崇正任中共连南县工委书记兼县长,梁础任副县长。连南县城三江获得解放。这时,中路先头部队也到达三江会师。前线指挥小组立即命令北路部队由四二八团李洪元团长率领该团一个营的主力,彭厚望率领连江支队七团一个连配合,马上进军连山;黄漫江和黄振率连江支队七团一个连在三江待命,准备接收连山。8日晚,北路部队顺利占领连山旧县城太保。9日上午,彭厚望用电话向国民党连山县府发出通牒,限令他们于10日中午前无条件投降,迎接解放军入城。9日中午,国民党连山县府无条件投诚,并派出其代表到达太保迎接解放军。北路部队还接受了国民党保警中队长彭兆祥等官兵50余人投降。北路部队于10日下午四时进入连山县城永和,并接受了以国民党连山县政府秘书虞竞存、民政科长彭效泉为代表的人员投诚,连山县城获得解放。11日,李洪元团长率北路部队离开连山县城,从加田经上洞到寨岗,参加追剿逃窜到南岗的李楚瀛残部。同日,黄漫江、黄振奉命率连江支队一个连和接管干部到达永和,宣布成立中共连山县委,县委书记兼县长黄漫江,副县长彭厚望。
中路方面:北江军分区第十二团和解放军四二九团二个营及师侦察连从坪石直奔连县大路边村,在这里会合连江支队十团于12月6日半夜包围了连县星子镇,由于负责攻打星子镇南面的部队受阻,未能及时进入南面阵地。7日拂晓,部队发起攻击,分东、西、北三路同时向镇内冲击,敌人乱作一团,不敢抵抗,大部分从南面空隙逃窜。攻占星子镇后,部队立即向连州方向追击,当天晚上,中路部队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连州城。驻守连州的李楚瀛获悉三江被解放军占领的消息,乘解放军围城部队尚未到达,于当晚早些时候率部1000余人,匆忙从连州镇南门渡河,经瓦窑岗、九陂向黎埠逃窜。解放大军和北江军分区第十二团进入连州城,从而解放了连县县城。部队进占连州后,又马不停蹄地向黎埠跟踪追击敌人。李楚瀛被解放军追上,仓促应战,但在解放军猛烈攻击下,被迫抛下部属,只带亲随100余人向瑶山逃走,其余敌人失去主帅,无心恋战,四散溃逃,大部分作了俘虏。
连县人民政府于12月20日成立,中共连县县委于1950年1月成立,蔡雄任县委书记兼县长,萧少麟为县委副书记,黄孟沾为副县长。
南路方面:野战军一四三师机关炮营和北江军分区暂编第三团、清远保安团、连江支队第五团的两个连,在军分区参谋长黄云波率领下,挥师向英德西部进剿。此时,在英德的反共救国军第九军第六十一团团长张隆、六十三团团长张观带,慑于解放军的军威,只身到浛洸向解放军投降,因而加速了敌人的瓦解。但盘踞在英德黄花的梁猛熊,负隅顽抗,与李楚瀛互相呼应,继续与人民为敌。南路部队兵分两路作战:一路以警炮营和军分区暂编三团一个营为主,由黄参谋长指挥,会同从清远调来,由团长兼政委苏陶率领的清远保安团两个主力连,进剿黄花,直捣阳山;另一路以军分区暂编第三团为主,团长兼政委王式培率领,进军大湾。12月7日,在暂编第三团的追击下,反共救国军驻西牛的一个中队100余人投诚。9日,解放了英德大湾。至此,英德全境解放。10日,驻阳山江英反共救国军团长陈子模率该团一部投诚,缴获武器一批。13日,解放阳山七拱。14日,清远人民保安团进军青莲圩,经过一场小战斗,解放了青莲圩。是日两路大军会台,解放阳山县城。反共救国军成家球中队60余人投降。阳山县长李谨彪率残部500余人,逃往秤架圩。15日,阳山县人民政府成立,县长梁天培。同日,阳山大崀解放。
南路部队解放阳山县城后,按原计划继续向黎埠进击,与中路、北路部队会师三江。因中途受阻,到达寨岗时,敌人大部分已被从连州追来的解放军和北江军分区第十二团击溃或歼俘。反动头子李楚瀛狼狈逃进瑶山的南岗瑶排。前线指挥小组通令各部队转向瑶山,奔袭残敌。进至南岗与猪屎洞之间的南路部队,发现李楚瀛率领其残部从南岗方向奔来,立即展开攻击,敌人四散奔逃。解放军全面围捕,不到半个钟头,敌大部就歼,李楚瀛率亲信40余人躲进南岗短凳坳的一个天然山洞。12月14日至16日,各路部队继续在瑶山严密搜查,俘获大批敌人散兵。16日,在瑶胞房大猪六的举报和引导下,野战军四二八团三营八连将李楚瀛以下48人捉拿归案。李谨彪逃往秤架圩后,以两个连部署于秤架、岭背之间,其余驻守秤架圩。20日,南路部队一部占领岭背。24日,从岭背出发,攻击龟缩在秤架圩的李谨彪残部,一个连迂回秤架的北部山头,用火力控制了敌人阵地,一个排占领秤架西南小山头负责掩护,一个排冲向秤架西南占领阵地,封锁敌向乳 源的退路,一个排由西北山头直冲秤架圩。守敌向东西山头溃退并以山上乱石作掩护,负隅顽抗。解放军步步进逼,甩手榴弹炸死了敌营长,敌人慌作一团。解放军又发起强大攻势,敌人纷纷投降。李谨彪带伤化装逃脱。战斗至中午十一时结束,解放了秤架。此战毙敌营长以下19人,俘10人,缴获炮2门、重机枪1挺、其他武器一批。
至此,解放连阳战役结束,连阳四县获得解放,消灭了盘踞连阳的国民党交警部队和反共救国军第九军主力,共计毙敌102人,俘敌反共救国军第九军中将军长李楚瀛、少将参谋长于继祖以下官兵1540人,接受敌投诚671人,总共歼敌23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及其他长短枪共1504支、炮4门、各种枪弹13400余发。解放军牺牲副连长以下28人(其中地方部队4人),伤49人(其中地方部队6人)。解放连阳战役结束后,野战军返回粤汉铁路驻地坪(石)英(德)线,地方部队则仍在连阳地区清剿漏网的残敌和参加建政。
(作者系清远市政协副秘书长、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