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冈县土仓下村——中国传统村落
谢春江
(土仓下村全貌图)
佛冈县东北部迳头镇的大陂土仓下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郑英瑞幼年时随父郑祖兹居住英德县大陂都迳头乡仓前塅心村,读书考取功名后,清乾隆中期被封为“奉直大夫”。郑英瑞英年得志,三十多岁时决心另择他处兴建自己的府第,便选定土仓下依山傍水这块风水宝地按照客家围屋的风格来兴建,历经60年建成。因该村以前位于官仓下方而取名土仓下村,又名存诚村。
土仓下村坐落于丘陵山间谷地,坐北向南。东临国道106线,南与迳头中心集镇相连,西靠后龙山,北与坳下村接壤。村交通便利,国道106线从村前经过,县道373线、374线由村旁经过,迳头河自南向北从村前流过,在车角村与高岗河汇流成烟岭河。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生活改善。2008年,土仓下村被定为佛冈县名村建设示范点;2012年,土仓下村古建筑被列入佛冈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6年12月,土仓下村被住建部、文化部等7个部门批准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土仓下村形成时,仍属英德县大陂都迳头乡,自清嘉庆十八年(1813)后属佛冈管辖至今。世居村民为郑、李姓。村民均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据《大陂郑氏族谱》记载,元末时,郑姓由福建南迁移民迁居广东新丰廻龙塘村,迁徙到潮州之程乡(今梅州市地域内),遵母命把冯姓改为郑姓。迁韶州之英州(今英德市)迳头乡山下村落籍。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从迳头塅心村迁至土仓下村。据《前所奇纮公族谱》记载,明后期,李姓由闽省迁至韶州府英德东乡帽岭村居住,迁至英德县大陂都白石乡(今佛冈县迳头镇)果田村居住,1953年从社坪果田村搬到土仓下村。
传统民居属客家围屋。围前有一口呈半月形的水塘。围中门旁边有一条明渠直通水塘,水渠成一支箭状,水塘形似弯弓,两者结合形似一把弓箭。整个建筑群集办公、驻兵、祭祀、居住为一体。村庄布局形式为“回字形四点金”,面阔80米,进深95米,建筑占地7600平方米。中路为宗祠形制建筑,中轴线对称,前后两侧即四周围水屋相连均为居民住宅建筑,民居有精美木雕刻,门的上方有正楷或篆书匾额,具有明显岭南客家围屋特点。前后共5座,前栋两层高大雄伟,正门门楼为博古脊,悬山顶,精制花岗岩门框,由四条高5米方中带圆石柱支撑,浮雕石横梁、石门框、石地板、雕刻精致石梅花鹿构件和荷叶石狮子,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非常小,建筑工艺精湛。正门两扇大门板高达3米,镶嵌鼓钉、铁板,非常坚固。正门上方悬挂牌匾,匾上70厘米见方浮雕大字“大夫第”。正门前安放一对石鼓、一对石貔貅,还有上马石、旗杆台等。中路一进、二进、三进悬挂有牌匾三块,分别书有“凤亭郑公祠”“名高制阃”“存诚堂”。其中悬挂在二进屏风上的是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兵部尚书题写的遒劲行书“名高制阃”匾,意思是:以你的勋名足以镇守这座城池。这牌匾是郑英瑞的上司蒋攸铦、董教增两人为郑英瑞的大夫第落成入伙而赠送的。当时,蒋攸铦官居三品,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两广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董教增任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广东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蒋攸铦总督、松筠总督、董教增巡抚、韩葑巡抚等人,合疏入奏清朝政府下旨于1813年建成广东布政使司佛冈直隶军民厅,使佛冈地域从此建立起地方一级政权。
四周的居民建筑为四房一厅、两廊一照的四合院,门檐上有福寿灰雕,石门框,天井与客厅相通,屏风上花鸟木雕通透,栩栩如生。墙体均用灰、沙、黄糖、糯米粉、卵石舂实,花岗岩窗框,屋高两层均为砖木结构建筑,屋顶为硬山顶,博古脊上安放猫头狮子的灰塑。巷道用磨制大石板铺砌。据统计,全村所用大小石块有2000多块,从何运输而来成了个谜,巷道内下水道设施至今使用已有200多年,仍起到良好的排水作用。村内前栋左右小门边都安放有石舂碓,现还可以进行舂米粉。
土仓下村凤亭郑公祠,为纪念其祖先郑英瑞而建。始建于清乾隆中期(约1770年),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落成。凤亭郑公祠堂宽约12米、深约60米,三进两厢布局,石柱支撑,天井两边为宽阔走廊,天井后为供堂,供堂后墙上悬挂着祖宗牌位,牌位前有高大的石板神台,两侧厢房为八音棚。墙体用磨制的青砖砌至屋顶,瓦檐下的墙上绘有壁画、题写有诗词。这些壁画及诗词虽经200多年岁月,但仍清晰可辨。在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中,祠堂遭到人为毁坏,一进、二进被拆除。2015年2月,理事会组织全体村民专门商讨,按祠堂原形重建。
传统节日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为主,正月十三则在祠堂上灯。传统食品有客家腍肉、酿豆腐、炒米饼、糖环、油角、艾糍、糯米糍、粽子等。1948年,国民政府军106师进驻土仓下村,并把私塾学堂作为后方医院。土仓下村于1978年通电,2000年通电话,2008年街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013年通自来水,2014年通网络。2008年被定为佛冈县名村建设示范点后,进行排水排污管网铺设、池塘整治,建设村道、乡村文化公园,配套实施场地硬底化、美化、亮化工程,景观绿化、篮球场、乒乓球台,健身器材、休闲座椅等公共设施,不断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
据村史记载的人物有:郑英瑞,号占三,字凤亭,生卒年不详,清乾隆中期皇封的“奉直大夫”(从五品官)。他在设计建造土仓下村落的同时,还在东边离村百多米建有一座书院,建筑用材与围村屋宇相同,也是石街、石门、石窗框,还有花园、鱼池,占地总面积3.5亩,能容纳几十个学生就读,聘请本村塾师教学。郑开钜,郑英瑞的大儿子,举人,曾任广西平乐府贺县典史,后擢升为武阳巡检、八达州同(副知州,从六品)。郑开珍,郑英瑞的二儿子,布政司经历(从六品官)。郑开钰,郑英瑞的三儿子,曾任都司职衔(正四品官)。郑雨村,郑英瑞的曾孙,任台湾守备(正五品官)。郑兴泉,郑英瑞的曾孙,曾任广西兴业县正堂(七品官)。郑吉云,郑英瑞的曾孙,曾任台湾刺史,领兵百万。郑大松,郑英瑞的玄孙,曾任台湾盐务局局长。郑灼三(1853—1938),秀才。郑中达,1937年生,武汉钢铁高级工程师。郑丛岸,1943年生,湖南省军区医学教授。
(作者系佛冈县史志办公室副主任)